经济的发展是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过于悲观了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中国经济“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同时,特别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这个论断,在学者和民间虽然讨论已久,但在中央文件层面,还是第一次。这个论断,对于如何研判当下的中国经济,对于如何研判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以及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的大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2018年中国经济在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外界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看法趋于悲观。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的机构大多调低了对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从6.4%下调到6.2%,世界银行对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是6.2%。国内机构,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普遍认为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低于6.5%。
这些观点的对错暂且不论,但这种普遍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并进而影响企业家的选择和决策。今年我到很多地方调研,普遍的感受是,机构和专家们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企业家的预期和情绪的。
但是,我一直认为,这种基于短期的数据和指标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大多与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不符。很多机构和专家在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上,容易受短期指标的影响,而不能从长周期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客气地讲,现在很多机构和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判断过于悲观了,而这种悲观的看法从过去的历史看绝大多数是错误的。
打造奇迹
低估中国经济是过去人们犯的大错误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人们犯的最大的错误不是高估了中国经济,而是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从3600多亿元人民币到超过82万亿,简单计算增加了227倍。按不变价格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全球第十;到1995年,超过了加拿大等国,排名第七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成为第六;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第四;2008年又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了15%,每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中国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量超过了4万亿美元。
这种成就,放到人类历史的经济发展长河中也是奇迹。在1978年改革启动之时,没有一个人想到,中国能有今天。可以说,过去半个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奇迹般崛起,而且这种崛起并非因为大家一致看好的“共识”,而是在很多人不看好的情况下。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为止,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中国这么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改革开放启动时贫困人口超过90%的穷国,一个私人企业数量为零的国家,如何启动经济发展之路,没有任何现成的模板和学习榜样。
危中有机
中国在经济挑战中总是化危为机
从过去40年中国经济经历的困难和挑战看,大的挑战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第二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让中国发现危机就在家门口;第三次是10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江爆发后,我们发现自己也卷入危机中。
现在很多专家对于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总是夸大其词。但是,从过去40年的历史看,至少在三次重大挑战中,中国经济并未被打垮。而是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实现了新的大幅度的跨越,这是历史事实。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不久,小平同志“南巡”,中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的路线,改革开放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功化危为机,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0年前的全球危机,中国经济无论在规模,还是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而言,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有目共睹的铁的事实。
另一方面,全球的政治经济的确在经历一个百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带给中国经济的,既有历史性的机遇,也有重大的挑战。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编辑:krystal 来源:北京都市网
相关新闻
- 促进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2019-03-09
- 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 部署今年五项重点工作2019-03-09
- 我国计划2020年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2019-03-09
- 中国银行成功发行5亿欧元“凯旋债”2019-03-09
- 房地产税与房价没直接关系201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