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 国内国际 报料 娱乐 图片 房产 汽车 数码 消费 理财 旅游 鉴藏 美食 亲子 健康 体育 鉴藏 曝光台 回音壁 微博
首页 > 生活 > 鉴藏艺术 >
热词:

锦鲤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再符码化

锦鲤,在当今时代成为了一种炙手可热的吉祥物,从观赏性的鱼类生物发展到好运的象征,再化为一些具体形象被新媒体平台用于营销。锦鲤所负载的形象或意蕴越来越丰富,其中必然有某种文化与审美的合理性。

  本土传统中的锦鲤意象

  锦鲤最早作为图腾图案被人们所认识,是由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通过出土的同一时期的其他物件,鱼叉、鱼钩等,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人的生活与鱼的联系密切,人们依赖鱼来供给吃食,又把鱼尊奉为一种地位颇高的物种。另外,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因此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鱼形人面”实际上是一种图腾生殖崇拜。可以看出,从那时起,鱼就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祥瑞、吉利和神圣。另外,谈到鱼类的象征含义,我们可以从如今的年画中得到些线索。一类是鱼和金银财宝相互环绕,自然是取了鱼的谐音“余”的含义——“年年有余”。还有一类往往是白白胖胖的中国式福娃怀里抱着条大鲤鱼,看起来非常喜庆,这也就照应了前面所说的,鱼的图腾生殖崇拜含义。最后一类年画则代表了对事业和学业顺利的憧憬,取名为“鱼跃龙门”。而锦鲤到了唐朝大放异彩,不仅仅是因为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更是深层的阶级原因所导致的。因为“鲤”和唐朝的始皇帝的姓——“李”取谐音,因此鲤鱼备受宠爱,开始作为观赏鱼被大规模养殖。锦鲤的名字也从此确定,陆龟蒙曰:“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既有“锦”的华美绝艳,又有“鲤”的神圣高贵,锦鲤得到了空前绝后的重视。鱼袋、鱼符在官员中普及开来,另外,鱼的形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工艺品和丧葬品。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对锦鲤的信奉可见一斑。

  谈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西方有一种理论叫做原型批评。荣格将一切文学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核都概括为“英雄原型”“恶魔原型”“儿童原型”和“巨人原型”等。正如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用梅花颂扬高洁的品格,用柳树表达留恋之意。锦鲤作为一种“原型”,具备了受人崇拜、代表好运气、给予人积极期望这几个基本特征。当一个事件的发酵足以使人迷狂、乐在其中且能够带来物质或精神回报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锦鲤事件”。例如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的“转发这个锦鲤,你将……”印证了锦鲤从一种生物,发展到好运的象征,再发展到一种营销手段的合理性。

  现代社会中的锦鲤狂欢

  在现代社会,锦鲤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如何相对稳定地存活的?我们可以从锦鲤事件的回馈、参与者、主导者三个方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首先,有关锦鲤的微博一般都会设置两种回馈,吸引人们乐此不疲地去转发。一类是精神激励,如“转发上上签,会有意想不到的好事发生。”“转发杨超越,科二一定过。”“转发刘谦的壶,新的一年要什么有什么。”虽然锦鲤精神的实物载体不尽相同,但内核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满足人的心理期望,缓解未知性带来的焦虑感。这种“迷信”虽然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但在一些领域弥补了科学的不足。这就好比面对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医生的一句“这个病治愈概率很大,你已经在好转了”,也许胜过天价药的疗效。另外一种是物质激励,相机、手机和电脑等奢侈品,体验生活的旅行套餐,甚至直接是金额巨大的奖金,奖品的种类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人眼花缭乱,心儿也乱了。再配上商家的营销套路——“每个好女孩都值得一支名贵的香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跟过去的自己说声对不起”“穿上××限量款,美成迪丽热巴”你还能坐得稳如泰山,无动于衷吗?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将广告、明星效应、商标等带给我们的诱惑描述为“对现实的眩晕”。我用了这支口红,是不是和明星一样好看了呢;我用了这个手机,应该可以证明我的身份高贵吧;这个品牌的家电不好用?没关系,主要是显得上档次嘛......人们早就不是在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自我认同。即使愿望落空,奖品也没有拿到,也没有人会将过错归之于锦鲤。因为总有目标达成的人回来还愿,争当下一波的锦鲤转发主导者,将锦鲤的功效推崇到极致。

  其次,转发锦鲤的群体是90后和00后为主的新生群体。一方面,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世界观,思想观念和处事风格都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也为讯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辨清事物的本质,就已经无意识地沦为下一个创造者和传播者。正如孩童时期,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拿奖状。那时候虽然没有荣誉的意识,也不懂得努力的意义,却拥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好好学习拿奖状。而人工智能和大规模机械生产也让人们的精神压力倍增,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为了满足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才纷纷求助于互联网,希望在这个匿名化、平等化的空间里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说“我就是自己的锦鲤,明年一定升职加薪!”来挽救一下不自信的态度;也可以转发下“抽一人送××手机,明天开奖!”填补下自己幻想不劳而获的空虚;或者可以为了自己的考试、摇号、治疗而去求助于锦鲤,以祈求一个心理安慰。另一方面,在转发锦鲤时,没有太多明确的体制约束和界限,可以相对随意地表达心情、发送讯息。不论我们在单位和公司身处怎样的职位,拥有多少财富,都可以平等地表达对锦鲤的热衷;配上几句吐槽的文字,或者再来一张仿讽名人的表情包,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们戏谑现实生活的心态。锦鲤,以虚拟现实的名义为时代洪流冲击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狂欢广场。

  最后,锦鲤的盛行必然少不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和新媒体传播。这些变相的锦鲤式活动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基数如此之大的群众竞相追随,是因为他们都利用了支付宝、微信、抖音等拥有庞大的粉丝和权威的平台,因此能够第一时间传达给不可计数的受众,最大程度地掀起狂欢浪潮。而微博、豆瓣、INS、知乎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将锦鲤式信息无差别地传达给每个人。一旦上钩以后,实现自我的需求使这部分人迫不及待地成了营造第二波传播热潮的主导者,接下来的受众又会受群体心理影响,无意识地将影响范围辐射到更远的地方。成本如此低廉、传播效率极高的活动,一旦开始,很难受到人为的控制,影响力可谓是电照风行。

  锦鲤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本土传统意象,借助于现代的阐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将它置于何种地位,我们应该审慎思考。只有提高判断能力和警惕性,积极摸索锦鲤传播的规律,构建更纯净的网络环境,才能走出精神困境,信仰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使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编辑:小鱼 来源:北京都市网